生态环境部:参与气候变化工作是社会组织提升自身能力的机遇
原标题 生态环境部:参与气候变化工作是社会组织提升自身能力的机遇 澎湃新闻记者 王俊 7月6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了“凝聚共识,‘碳’索未来: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交流会,共同探讨社会组织如何抓住“双碳”发展机遇,参与到这场全社会性的绿色变革中。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秘书包旭日在致辞中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热门议题上,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也在思考如何引导社会力量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一次全方位、全地域、涵盖各个群体的深刻变革。”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主任荆卉在致辞中表示,这个变革涉及到的行动主体是多元、复杂的,各个主体的广泛参与、实践探索、自身成长发展和良性互动是达成目标的有力保障。 本次交流会汇聚了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国际机构、媒体、学界等多个领域代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社会部主任、研究员郭红燕等与会并进行了主题分享和圆桌讨论。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对社会公众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提出新的需求。社会组织作为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引领者和倡导者,无疑是气候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实现‘双碳’对我国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李高指出,参与气候变化工作是社会组织提升自身能力、拓展工作创新内容方式的机遇。他表示,社会组织需要进一步强化能力建设,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社会组织参与环境和气候治理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创新工作方式,强化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和联系,为国际社会合作提供中国方案;运用国际语言,积极主动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目标、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效,讲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 “社会组织要搭建培育能人和让能人有用武之地的平台,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凝聚出来、发挥出来。”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环境质量、生态稳定和气候安全是同根同源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方向为社会组织的参与提供了机遇。”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社会部主任、研究员郭红燕认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运转的过程,就是各类社会主体在能够获取环境知识、信息及技能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社会手段分别作用于政府、企业以及自身和其他社会主体等,进而促使其环境行为改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运转,不仅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制度、推动企业的信息公开,还要提升公众环境知识认识水平,搭建社会参与绿色低碳行为的平台渠道,需要社会组织加强政策的理解、把握国内国际形势,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互动,创新参与的机制。 “‘双碳’目标的解决方案需要社会协同、机制创新” 社会组织正在成为倡导“双碳”的主力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新生力量。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认为,“双碳”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先立后破构建新的机制。他建议,社会组织要结合自身优势、依托长期积累去开展工作,另外“还要与长期开展相关专业的机构去合作,要跨界,协同减污降碳”。 在社会协同方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黄浩明提出四个维度的建议:培育社会文化,建设社会协同良好环境;转变社会管理思路,调节社会协同定位;完善法律规范,建立社会协同准则;加强信息透明,形成社会协同监督。 黄浩明认为,“‘双碳’目标的解决方案需要社会协同、机制创新,社会组织在其中要找好定位。”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提出,社会组织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中可以发挥三个重要价值:一是创新;二是撬动资源,与政府、企业加强联系;三是参与,社会组织是连接社区最紧密、最灵活的方式,也是最能够对社区的基层治理发挥作用的粘合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之下,许多社会组织也在加快转型。为响应领域的需求,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能源基金会联合打造了“策略传播菁英计划”,以期共同推进跨领域、多机构在气候传播方面的共同成长。在圆桌对话中,各位嘉宾就“社会组织如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这一主题进行交流。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认为,首先社会组织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为“双碳”和气候变化做工作;第二,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性工程,要有合理的资金保障机制引导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 “社会组织引领公众有效参与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在传统环境教育内容基础上添加气候变化、‘双碳’目标的科普教育,让更多公众认识到‘双碳’是和自己的生活、生产有关联,从而思考如何参与其中。”自然之友总干事刘金梅还建议,要结合本地条件因地制宜,为公众在生活、生产中践行低碳提供方案。 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管黄玮表示,作为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话题领域中的一个长期关注者,能源基金会在未来还将依托菁英计划等项目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多能力建设与交流的机会。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一年投注额超万亿?澳门大亨洗米华被控涉嫌非法赌博:上市公司卷入
- 广汽集团高管人事变动 选聘职业经理人结果出炉
- 天虹股份:宜春天虹商场2月6日关闭线下门店,损失合计约3500万元
- 熬过了“史上最难618”,家电企业下半年的日子会好过吗
- 上海临港新片区一线调研:制造企业开足马力赶订单 “梦想之地”科创引擎动能澎湃
- 2月13日起,天津恢复机动车尾号限行!
- 亚华电子实控人耿玉泉履历存疑 耿斌配偶公司报告期“现”发行人员工、办公场所“疑似”共用
- 乘联会:6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预计183万辆 同比增长15.5%
- 邦达亚洲:原油大幅下挫提供支撑 美元加元反弹收涨
- 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启动:网约车平台积极响应 充换电服务商迎发展良机
- 信托业一季度成绩出炉!营收下降近三成,证券投资规模增长近46%
- 咋回事?零成交仙股开飙7倍,行情又来!知名电动车创新高
- Intel Arc 750新驱动提升43%游戏性能!RTX 3060最大劲敌来了
- 第三届阿斯旺可持续和平与发展论坛在埃及开幕
- 2月6日机构对金融市场观点汇总
- 美国警务改革法案或再陷两党“艰难战斗”
- 前5个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3%
- 信贷“开门红”更要精准
- 红沿河核电6号机组具备商运条件 我国在运最大核电站全面投产
- 脉脉:兴也职场八卦,困也职场八卦
- 搜索
-